2024年,藝術與科技的交彙點再次引發全球的關注。紐約時間10月31日至11月7日,英國蘇富比拍賣行迎來了壹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AI藝術家Ai-Da的畫作《AI之神》在此成功展出並拍賣。據新華社報道,11月8日,蘇富比拍賣行以高達108.48萬美元(約合779萬元人民幣)拍出《AI之神》。
《AI之神》 圖源:蘇富比拍賣行官網
壹幅由 AI 創造的畫
估價超過 12 萬美元
人類與人工智能(AI),會在藝術的頂峰相遇嗎?這幅高達2.2米、估價在12萬美元至18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5萬元至128萬元)之間的畫作,不僅在開拍首日便吸引了競拍者以底價12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5萬元)競購,更標志著AI藝術作品首次跻身國際頂級拍賣行的殿堂,開啓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新紀元。
這是全球首次有機器人“藝術家”獲得大型拍賣行青睐,因此吸引多方關注。《AI之神》開拍後獲得27次競價,最後被壹名沒有公開姓名的買家拍得。圖靈是英國數學家,主要從事數理邏輯、純數學、計算機科學、理論生物學方面的研究,被譽爲“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之父”。
回顧曆史,AI在藝術創作領域的嘗試並非首次。早在2018年,壹幅由AI完成的《埃德蒙·德·貝拉米肖像》便以43.25萬美元(當時折合人民幣307萬元)的高價成交。這幅畫作由法國藝術小組Obvious的3位年輕成員創作,其獨特之處在于畫中人物並非真實存在,而是AI在學習了14世紀到20世紀的1.5萬張肖像畫後自動生成的。這壹創舉不僅展示了AI在藝術創作上的潛力,也爲後續AI藝術品的誕生奠定基礎。
業內人士認爲,與《埃德蒙·德·貝拉米肖像》相比,《AI之神》的誕生更具裏程碑意義。這幅畫作的作者是人形機器人Ai-Da,由英國畫廊主Aidan Meller與機器人公司Engineered Arts及牛津大學強強聯合、傾力打造。Ai-Da的名字源自19世紀的數學家阿達·洛夫萊斯(Ada Lovelace),她不僅被譽爲第壹位計算機程序員,更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自2019年問世以來,Ai-Da便以其獨特的形象和不斷進階的AI大腦在藝術界嶄露頭角。她不僅曾描繪過英國女王的肖像,還在英國議會發表過演講,更在2021年在倫敦設計博物館舉辦了個人畫展,作品豐富多樣,技藝日益精進。
繪畫藝術家機器人Ai-Da在畫畫 圖據新華社
當藝術創作領域向AI敞開大門
引發創作者深思
《AI之神》的拍賣不僅展示了AI在藝術領域的技術進步,更引發了全球範圍內關于藝術創作、創意和想象的新壹輪討論。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師沈臨楓對Ai-Da的畫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爲其技法融合印象派的“點彩”與現代派的變體,呈現出令人難忘的藝術效果。他連用幾個“有意思”來形容這幅畫作,足見其對Ai-Da創作能力的贊賞。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對AI藝術持樂觀態度。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設計藝術系副主任沈華清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爲,盡管Ai-Da的畫作在技法上令人稱奇,但細看之下,每個細節都借鑒了各個藝術大家的手筆。因此,他直言不諱地表示:“Ai-Da就不是人,它沒有意識,其作品與藝術家的作品之間不存在相互比較的參考系。”在沈華清看來,此次拍賣的真金白銀買的並非藝術品本身,而是壹份稀缺性。他比喻道:“就像第二幅《蒙娜麗莎》遠不及原作珍貴壹樣,第二幅《AI之神》也不值錢了。”
AI藝術的掘起引發了藝術界和創作者們的深思。畢加索曾說:“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ill(模仿是藝術家的第壹步)。”然而,在AI時代,這壹觀念似乎正在被顛覆。靳宇棟作爲專注3D視覺研究的專家,他強調了“智能湧現”壹詞。在他看來,從量變到質變,技術的發展正悄然改變藝術創作的過程。AI模型通過學習大量數據逐漸模仿到精髓,甚至能夠舉壹反三、實現超越。這使得藝術創作領域向AI敞開了大門。
事實上,AI與藝術之間的融合已經初現端倪。以愛好AIGC的藝術家袁搏爲例,他坦言自己仿佛遇見了Co-create(共創者)。在創作過程中,他不再需要打無數底稿,而是負責想象和嘗試,而AI則負責調整和展現。這種合作模式極大地拓寬了創作的自由度,使得作品更加高效且富有創意。同樣地,中國香港藝術家黃宏達研發的AI機器人畫家雙子座也能夠自行創作國畫,無需人類幹預。這些案例都進壹步證明了AI在藝術創作中的潛力。
然而,隨著AI藝術作品的不斷湧現,版權問題也日益凸顯。許多藝術家擔心自己的原創作品成爲AI的訓練數據,從而變得普通並貶值。爲了捍衛知識産權,世界知名圖書出版公司企鵝蘭登書屋在其書籍的版權頁面上明確警告:禁止以任何方式使用或複制其書的任何部分用作訓練AI技術或系統。此外,據報道,在2024年10月22日,有15000余名視覺藝術家、作家、音樂家和其他創意人士共同簽署了壹封公開信,警告AI公司不能未經許可使用他們的創意作品訓練AI。他們指出,這對作品背後的藝術家們生計構成了“重大、不公正的威脅,絕不能被允許”。
除了版權問題外,AI藝術還引發關于藝術倫理和藝術本質的深入討論。支持者認爲Ai-Da等AI藝術家的存在爲藝術開辟了新的可能性,將機器人與人類的距離拉得更近。他們指出,AI藝術不僅展示了技術的力量,更激發了人類對于藝術創作和想象力的新思考。然而,藝術批評者則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爲機器無法真正感悟藝術本身,指出AI僅僅是在重新組合已有的創造元素,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文化的真實性。因此,AI藝術者的身份認同、AI生成作品的原創性以及實際創作過程中的倫理問題都亟待解決。
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要保持對藝術和文化的敬畏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AI藝術面臨著諸多挑戰和爭議,但它仍然在不斷發展和壯大。以Ai-Da爲例,她不僅在藝術創作上取得了顯著成就,還在教育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她曾走進浙江大學研究生的課堂,與學生們分享創作心得和技術應用。這種跨領域的合作不僅促進了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還爲藝術家們提供了新的創作靈感和思路。
此外,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普及,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AI作品出現在音樂、文學、電影等領域。這種跨學科的融合將爲人類帶來更多的創新和驚喜。例如,在音樂創作領域,被稱爲“音樂界ChatGPT”的Suno已經能夠幫助人們快速生成連詞帶曲的歌曲。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在AI的幫助下突破創作瓶頸,實現個人才華的充分展現。
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保持對藝術和文化的敬畏之心。正如美國人文主義技術哲學學者路易斯·芒福德所言:“技術只是人類文化中的壹個元素。”AI藝術雖然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但它仍然需要與人類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價值相結合才能真正煥發出生命力。因此,在推動藝術與科技融合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重平衡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的關系,確保AI藝術在發展的同時能夠保持對藝術和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實習生 丁婧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